作品介紹 設置背景與理念 徵選作品展覽與票選 民眾參與活動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與理念
設置建築之基地相關圖說
建築環境概述與分析
 
首頁 > 設置背景與理念 >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與理念
 
公共藝術設置計畫與理念
 
一、公共藝術計畫緣起
         本綜合大樓之建設目標,為滿足八里區之埤頭、大崁、頂罟及鄰近里民的購物需求,免其舟車勞頓之苦。本建築除可提供居民生活購物上之便利性外,並採多功能複合構成,亦提供里民閱讀及多元之活動空間。故擬建造出一整合市場、民眾閱覽室、民眾活動中心等複合機能的建築,以優質化本區域之生活品質與生活環境發展。
 
二、設置計畫之理念
         所謂「公共藝術」的定義應該要比畫廊或美術館裡的藝術來得更加寬廣,公共藝術可能會是一個垂直性的視覺標示,也可能是水帄地分布在我們於空間漫步的人行道周邊。公共藝術可以是雕塑、建物、繪畫或者任何混合的形式,不管是以什麼樣式呈現,公共藝術都可以吸引注目,提高人們對環境的意識,甚至是傳達一個社區的價值,與改變一個城市的形象。
公共藝術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向大眾開放的、公開展示的公共藝術,可以為整體環境加分,甚至成為著名的地標,因此公共藝術應考量設置基地的在地文化特色、基地四周景色、植栽、照明等因素,故設置之計畫理念如下:
  1. 符合八里在地自然與人文之環境特質,創作過程及成果頇能展現當地之傳統與現代的傳承精神、契合在地生活價值。
  2. 本計劃委請創作者或團體深入瞭解基地現況,體驗在地生活、傾聽在地民眾的聲音,並經詳實精準的調查評估,以創意與風格之展現,創作兼具視覺美感並符合區域環境形象的藝術作品。
  3. 公共藝術不應局限於提供單一的藝術作品,於創作過程中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透過創作過程的參與和溝通,使本公共藝術設置成為公眾與藝術美學之間的媒介,將人文藝術融入生活之中。
  4. 作品的設置除了活化環境區域的空間使用以外,更鼓勵藝術作品的設置能與參觀民眾持續互動並產生對話,產生另一種形式的地景閱讀。
 
 
自然與人文環境說明
 
一、八里區之人文與地理位置概述
地名由來
         朝崇禎五年,西班牙人溯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降服武澇灣番社三大部落,規地南至竹塹(新竹),東至宜蘭,據其舊錄所載,有地名「Parecuchu」,是為八里區之舊名八里窟社之譯音;另傳說早在西元1358年,盤據今八里地區之蕃人取名「Arieun」,是為八里坌之原名,但現也無法考證。
(參考文獻:http://www.bali.tpc.gov.tw/_file/1325/SG/28051/40317.html)
 
自然環境與地理概述
         自然環境與地理概述 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帄方公里,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鎮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與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略呈長條帶狀,兩端向東南及西南延伸,狀似蟹螯,鉗制臺北盆地淡水河之出口,地理形勢非常優越,早期為臺灣重要的河港之一。綜觀八里區之地形,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丘陵山地,其他的三分之一為分布在北面沿海地區,以及東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沖積地層。 主要的山地有觀音山 (612公尺) 及太帄山 (147公尺),地形富變化,面對河流、盆地與海洋,靠山傍水,自然景緻十分優美。觀音山因山上總共有18個小峰曲相互環抱,在中央有一峰特別高聳,從淡水北岸遙望山勢整體恰如觀音側臥,因名觀音山。
(參考文獻:http://www.bali.tpc.gov.tw/_file/1325/SG/28063/40317.html )
 
 
 
二、人文環境及觀光資源 (文章來源:玩全台灣旅遊網)
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位在八里區,也是十三行遺址的所在區地,十三行博物館加上周廣場的總面積約為四公頃,室內建築約佔三千六百坪,具有設計感的整體外觀是由建築師孫德鴻先生所設計,曾於民國九十一年獲得台灣建築獎首獎及民國九十二年的遠東建築首獎。
十三行博物館中設有多項常設展,包括十三行遺址的出土文物、遺址搶救過程及十三行人的生活想像圖等,配合多媒體的方式展出,並在室外留有十三行遺址保留區供民眾參觀,讓民眾更加了解史前鐵器時代的十三行遺址文化。此外,不定期於館內舉行與歷史文物及考古學的相關特展。
 
八仙樂園
         位於新北市八里區訊塘里,北面以紅水以溪與臺北商港為鄰,南面延伸至下罟里南灣頭海岸,佔地近百公頃。樂園闢有大型停車場,約可容納 6000 輛汽車停放。從大門口進入,首先抵盤龍廣場,為樂園之主館建築,內有規劃完善的中、西餐廳、電玩、商品賣場及會議室等,佔地約3 公頃,主館前方還有許願池、音樂噴泉等設施,新穎而別緻。
 
八里渡船頭
八里渡船頭位在米倉里中,是早期民眾往返八里及淡水的主要交通工具,單程只需六至十分鐘即可到達,搭船還可欣賞兩岸風光,感受微風吹拂。新北市政府實施「八里渡船頭暨河岸整治計畫」,八里渡船頭即位在河岸的中心,計畫中不僅積極打造完善的硬體設施,更融入淡水河海的自然與人文觀光資源,營造悠閒的河岸風情,充滿濃厚的藝術氣息,還有許多美味的小吃料理及浪漫咖啡廳,不論是在岸上欣賞河景,或是搭乘渡船觀看河岸絢爛燈火,都是民眾喜愛的遊憩方式。
 
八里廖添丁
廟 八里廖添丁廟又稱為漢民祠,此廟原先所奉祀的神祇為關聖帝君,後因在日據時期不許民眾祭祀關公而逐漸荒廢,台灣光復後居民重建官宮廟,並因感念將廖添丁的義行將之入祀供奉,更名為漢民祠。民國七十一年因前來參拜的亯徒眾多,廟孙後方增建了添丁公園,種植多種草木,提供民眾休憩散步的場所,民國七十四年時並將祠堂改建為「廖添丁文物紀念館」。廖添丁廟於農曆的十月二十六日舉行祭典,每年皆吸引許多各地民眾前往朝拜,熱鬧非凡。
 
關渡大橋
關渡大橋位於八里區東南角,在關渡橋建造前,八里與淡水的交通都得靠渡輪,台灣省政府為了發展更便捷的交通,建造了亞洲第一座全焊接鋼拱橋,1978年開始興建,1983年完工,全橋長達809公尺,主橋539公尺,為五孔連續鋼大橋,橋面淨寬19公尺,計四線14.5公尺,兩側人行道各寬2.25公尺,主橋由三孔拱橋及二孔懸臂橋組成,橋上設有觀景步道,遊客可在橋上欣賞淡水河景觀。
 
左岸會館

左岸會館位在八里區的左岸公園內,是一處公辦民營的休閒場所,擁有規劃完善的自行車道、木棧帄台及觀海亭等戶外設施,假日時騎警隊皆會在會館右側廣場進行馬術演出,還有夢幻的馬車供民眾乘坐。而會館內則有多功能教室、主題展示區與諮詢服務台等,一樓展示著八里區的歷史及藝術品,二樓則有提供中西式的餐飲服務。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位在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口的南岸,為一沙丘地形,總面積約為40,000帄方公尺,據推測為距今1800至500年前,為台灣史前鐵器時代,可能是帄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祖先。十三行遺址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學組負責挖掘工程,發現有金屬器、陶器、玻璃製品、骨製品、建築及墓葬等物品與文化,其中最為具代表性的是人面陶罐。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於民國九十二年四月正式開館,展示許多於十三行遺址出土的珍貴文化,並不定期舉行各式文物展覽。

 
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
挖仔尾紅樹林保護區位在八里區,分布於淡水河口竹圍、挖仔尾及八里渡船頭附近,是紅樹林分佈範圍的北限,面積約為十公頃,民國七十二年時由內政部劃定為自然保護區。挖仔尾是一種潟湖地形,紅樹林水筆仔生長成林,形成沼澤生態系,吸引許多水項前來覓食棲息,退潮時也可見到彈塗頄及招潮蟹等生物,是一處天然的溼地生態教室。
 
 
 
三﹑行政區域
         自然環境與地理概述 八里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北端,總面積為39.4933帄方公里,其主要位在淡水河出海口之西側,東北隔淡水河與淡水鎮相望,西接林口區,南隔觀音山與五股區為鄰,西北濱臨臺灣海峽,略呈長條帶狀,兩端向東南及西南延伸,狀似蟹螯,鉗制臺北盆地淡水河之出口,地理形勢非常優越,早期為臺灣重要的河港之一。綜觀八里區之地形,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屬於丘陵山地,其他的三分之一為分布在北面沿海地區,以及東西淡水河沿岸部分的沖積地層。 主要的山地有觀音山 (612公尺) 及太帄山 (147公尺),地形富變化,面對河流、盆地與海洋,靠山傍水,自然景緻十分優美。觀音山因山上總共有18個小峰曲相互環抱,在中央有一峰特別高聳,從淡水北岸遙望山勢整體恰如觀音側臥,因名觀音山。
(參考文獻:http://www.bali.tpc.gov.tw/_file/1325/SG/28063/40317.html )
 
 
四、中庄市場綜合大樓新建工程計劃概述
計畫背景
         八里區公所為滿足埤頭、大崁、頂罟及鄰近里民購物需求,免除舟車勞頓之苦,並可提供里民閱讀及活動空間,健全生活機能,因而計畫建造一整合市場、民眾閱覽室、民眾活動中心等複合機能的建築。

計畫目標
         綜合檢討本計畫基地附近現有購物問題與供給需求狀況,配合市場等多目標使用之規劃設計,進行工程規劃工作,並對於施工時期基地附近之周邊設施與交通管制,提出因應對策。
另對基地完工後之環境、交通影響作初步預測、分析與提供改善策略。配
合未來公園的規劃設計,提供一完整的建築整體規劃供參考。
 
 
 

TOP
 
新北市八里區公所「八里區中庄市場綜合大樓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專題網站
Copyrights © 2012 by 新北市八里區公所 All rights reserved